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在摩擦學(Tribology)研究中,如何直觀揭示材料表面的磨損機制,是理解摩擦行為、優化潤滑設計的關鍵。分析式鐵譜技術 提供了一種獨特的“逆向工程"視角——通過分析脫落的磨粒反推接觸界面的力學與化學過程。雙聯分析式鐵譜儀 憑借其 高場強、高梯度、高再現性 的制譜能力,已成為高校與科研院所開展摩擦機理研究的重要工具。
研究人員可通過該儀器:
對比不同潤滑劑條件下生成的磨粒形態,評估其抗磨性能;
分析載荷、速度變化對磨粒尺寸分布的影響,建立磨損模型;
觀察納米級氧化物顆粒的生成過程,研究表面氧化機制。
某國家重點實驗室利用該設備研究風電齒輪箱油的老化過程,發現隨著氧化程度加深,油中出現大量 球形氧化鐵顆粒(1–5μm) 與 層狀剝落碎片,證實了微點蝕(Micropitting)的發生機制,為新型抗微點蝕添加劑研發提供了依據。
其 鐵譜基片傾角任意可調,可模擬不同沉降條件,滿足科研實驗多樣性需求;高清液晶大屏 + 定時蜂鳴提醒,確保實驗過程精確可控;支臂定位裝置 保證每次輸油距離一致,提高數據可重復性。
未來,該設備還可與 電子探針(EPMA)、拉曼光譜 聯用,實現磨粒成分的深度分析,拓展其在材料失效分析中的應用邊界。